李亨的确是抢了李隆基的皇位,可他本身就是太子而且当时正值战乱

wangchaowh 板鞋 2022-07-14 19:02 47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当年杨贵妃集玄宗的万千宠爱于一身,好好的开元盛世 ,也成了"天宝乱治"。

"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 、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 ,号二十万 ,反于范阳。"而他们两人的干儿子安禄山,突然发动兵变,打着清君侧的名号一路杀往长安 。

而杨国忠擅权专政 ,又拿不出好的计谋,导致叛军占领了潼关,李隆基都未来得及带上全部家眷 ,就急急忙忙的逃往蜀地。

(一) 、马嵬兵变,太子终得翻身机会自从唐太宗来了个玄武门夺权,杀兄弑弟 ,逼父亲退位以来,李家的父子关系一直都很微妙。尤其是皇帝与太子之间 。

而玄宗和李亨也不例外,唐明皇一直不信任自己的这个儿子 ,再加上李林甫和杨国忠等人的旁敲侧击,李亨虽身为太子,但活的是战战兢兢 ,生怕自己被废 。

1. 衣冠南渡多崩奔 ,曳裾何处觅王门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当时玄宗走的匆忙,就只带了几个身边的皇孙和妃子 ,还有亲信大臣。其中就包括了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御敌无方 ,扰民有术的杨国忠 。此人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大军每过一处,他便下令烧毁桥梁 ,以防叛军追击。

但这也阻挡了百姓们逃难之路,将士们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晚上军队在马嵬驿修整 ,很多人都不愿意南下,而且舟车劳顿,人困马乏 ,心中有着很深的积怨 。他们满腔的怒火无处发泄 ,因此全部迁移到了杨家兄妹身上。如若不是他们,大唐到不了这个地步;自己也不用前往异乡。

恰巧杨国忠正在和吐蕃人交涉,将士们就以其勾结外敌 ,意图谋反为由,将其乱箭射杀 。同时,又要求处死杨玉环 ,否则坚决不再前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玄宗皇帝只得忍痛割爱,将杨贵妃处死 。

2. 国本留守扶乱世 ,整军待发镇北辰

这次的马嵬兵变,玄宗将责任全部归咎在了太子李亨身上。而当地的百姓又纷纷拦住御驾,希望太子可以不要跟着皇帝南行。因为这一去 ,可能就再也回不来,大家就要生活在安史大军的屠戮之下 。李亨就坡下驴,顺应民意 ,决议收拾残兵 ,前往根据地,灵武 。

在那里都是他的亲信部将,很有威望。李亨到了灵武后 ,在部将们的簇拥下,宣布继位称帝。当然,按照他的说法是受了父亲的禅让 。可远在川蜀玄宗 ,还琢磨着敕封儿子为大元帅。这下可好,人家直接称帝了,玄宗成了太上皇。

不过按照常理而言 ,李亨得位不正,这是不忠不孝,无君无父的行为 。那些文官武将们 ,定会有人站出来驳斥。可他的皇帝,却当得异常的顺利,好像本来就该他上位一样。那么 ,这其中究竟又有着什么原因?

(二)、明皇鞭长莫及 ,不愿撕破脸皮"上皇喜曰:'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李隆基听到消息以后,并没有表现出不满 。反而还派了三位宰执将传国玉玺 ,送到了灵武,承认其身份。他的喜,大抵是强颜欢笑。毕竟千防万防 ,还是被儿子给夺了江山 。

1. 从篡位,变成了正统

名正则言顺,如果玄宗不承认 ,想必会有人站出来反对。可传国玉玺都已经交到了李亨手里,人家父子俩都没有说什么,其他人自然也不好再去多嘴。当然 ,玄宗派人送玉玺是假,找人监视儿子才是真,如果有机会 ,他还是希望那三个人能够架空李亨 。

李亨已经把生米煮成了熟饭 ,其他人再反对,也无济于事 。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如果是在和平时期 ,李亨在外称帝,那肯定是乱臣贼子。可当时正值战争,全国一盘棋 ,大家都忙着对付安史叛军,那还会有人在乎你的皇位正统不正统 。

对于很多人来说,李亨就是救世主般的存在。唐玄宗为了躲避战乱已经跑到了川蜀避难 ,如果没有李亨,那唐军就失去了顶梁柱。连皇帝都逃跑了,将士们还有什么理由再继续坚持 。而且 ,当时李隆基年事已高,他其实早在马嵬兵变之前就有过退位的想法。

当时马嵬之变又让父子二人心生嫌隙,所以就没有付诸实施。既然李亨称帝已为既成事实 ,李隆基又远在西南 ,对于中原战事,力不从心 。倒不如顺水推舟,顺势而为。反正他们父子二人 ,不论是谁当皇帝,都没有便宜别人。

2. 阻击平叛的中流砥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李隆基跑到了四川 ,大唐失去了顶梁柱。而李亨此时上位,其实对父亲来说也有些好处。如果大唐死在了他本人的手上,那死后无颜面对祖宗 ,更是骂名永传的亡国之君 。倒不如把这口黑锅给自己儿子背 。

最重要的是,李亨表现出了强大的家国责任感。他完全可以跟着父亲去川蜀避难,反正"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安史大军一时半会打不过来,可以做个逍遥自在的土皇帝。可他没有 ,他去了灵武 ,去重整残军败将,去收拾旧河山 。

在这一点,他就比李隆基强得多。李世民曾说"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人心都是肉长的,百姓们知道之前的皇帝只知道声色犬马,纸醉金迷 ,丝毫不顾其安危,极度不负责任 。所以,就算他是大唐正统又能如何。

而且 ,李亨本来就是储君,这个国家早晚会交到他的手上,不过是早一日 ,晚一天的事,无须过多的纠结。他让大家看到了战乱平息,恢复到正常生活的希望 。既然他愿意牵头 ,那还有不拥护的道理。

进入天宝年间 ,玄宗基本不理政务。只沉醉在以前建立的功业上,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 。如今遇到战事 ,又抱头鼠窜,他还不如自己的儿子。

所以,李亨这个皇帝能够当得顺顺利利 ,首先是得益于皇太子的身份;其次,又得到了老爹的认可;再次,大家寄希望于他。

(三)、肃宗实力强劲 ,多言已无必要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直接逼迫着自己的父亲退位,那也没有人多说些话 。因为朝野上下 ,都遍布着他的亲信 。李亨和太宗的情况,有些类似。

即使当时有人出来反对,那么以李亨的力量 ,也能够很快的将其消灭。倘若玄宗不愿意承认儿子的身份 ,那他本人在四川偏安,不承认又能如何 。

1. 拥兵自重,旁人顺势而为

李亨当初宣布玄宗"久厌大位"之际 ,表达出的意思很明显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玄宗手里兵马不多,而且还在遥远的西南。即使有人还怀念唐明皇 ,提出反对意见,那么他很快就会被李亨以各种各样的理由灭口 。

"识时务者,为俊杰"。既然李隆基本人都没说什么 ,那其他人何必再去为了"太上皇"而争执不休,最后还不是落得个凄惨下场。况且,人都是有羞耻之心的 。李隆基在四川 ,难免不琢磨自己做的那些糊涂事。

自从改元天宝以来,发出的每项政令,不是祸国殃民就是劳民伤财。而且 ,他这个人的确没什么治军能力 。潼关是长安的天然屏障 ,若是能够好生防守,安史大军没那么容易攻破。可玄宗不信任这个,又不信任那个 ,还急于求成,最后导致潼关失守,长安沦陷。

他还有什么颜面 ,再去强调自己的这个皇帝身份 。老老实实的当个太上皇就很好 。既然"苦主"都光明正大的承认了新皇的身份,大家何苦再去为玄宗发声。

2. 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有着诗圣之称的杜甫,他写了很多关于安史之乱的作品 。三吏三别 ,就是其中的代表。从中不难看出,安史叛军的残暴无道,给底层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他们想要脱离苦海 ,指望着玄宗那是肯定不行 。皇室之中 ,唯有李亨能够独当一面。既然他愿意扛起平叛的大旗,那还用说什么,支持就是了。此外 ,当玄宗前往四川之时,全军哗然 。那些镇守在各地的军队,都不知道自己在为何而战。

他们效命于李家 ,可是李家都跑了。正在此迷茫之际,李亨站了出来 。他在灵武的军队虽然不多,但他皇室正统的身份的确很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大家就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 ,拥戴李亨,就等于平叛有望,就可能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秩序中来。

李亨的确是抢了李隆基的皇位 ,可他本身就是太子而且正值战乱,没有谁会去管那些礼教,那些繁文缛节 ,不管玄宗还是肃宗 ,能带着自己打仗,就是好皇帝 。

结语:李亨顺利继位,掌控全局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玄宗出逃 ,让人们大失所望;其次,他得到了玄宗的认可,于情于理 ,都说的过去;再次,他表现出了强烈的抗敌欲望,这正是人们所需要的 。

参考文献:

《新唐书》

《长恨歌》

相关推荐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